创新背景
肾脏移植手术完成后,身体对器官会有一种识别机制,将移植后的器官认定为外来器官,排斥拒绝。因此必须对患者施以药物来抑制免疫系统,但15%至20%的患者仍会出现排斥反应。
创新过程
鲁汶大学肾脏病学和肾移植研究小组的Maarten Naesens教授和同事合作探究了患者肾移植后产生排斥反应的原因。研究分析了在鲁汶大学医学院中924名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的数据,发现移植后患者的DNA和供体器官的DNA会相互对立。
抑制免疫力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基于免疫系统攻击身体外来的细胞。研究发现移植后的排斥机制是遵循一种“自我缺失”的原则,这种机制会寻找自身缺失的组织类型。研究人员表示,除非在同卵双胞胎之间进行移植,否则供体和受体的组织类型之间总是存在差异。供体器官属于外来组织,导致的免疫反应就是移植排斥反应。“自我缺失”机制就是自然杀伤细胞在新器官中寻找自身蛋白质的过程,当细胞找不到对应蛋白质时就会采取行动,产生移植排斥反应。
自然杀伤细胞在抗击癌症等免疫作用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会检查自己遇见的每个细胞,确定对方是否是宿主自己的细胞之一。整个寻找过程会使用MHC蛋白,这是每个细胞都具有的一种蛋白,它决定着组织类型。
自然杀伤细胞具有特定的KIR受体,使它们能够将MHC蛋白识别为自我,因而不会让存在的细胞受到干扰。当肿瘤细胞扩散时,细胞上的MHC蛋白可能会被破坏,杀伤细胞上的KIR受体不再识别蛋白质,被激活后会攻击和杀死癌细胞。
MHC蛋白因人而异,所以供体肾脏含有的MHC蛋白和患者体内存在MHC蛋白有差异,器官移植后会激活类似KIR受体的机制,杀伤细胞开始寻找人体自身的MHC蛋白,但却找不到目标,进而攻击体细胞并消除它们,排斥供体器官。
患者和供体器官的DNA差别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排斥反应、供体器官的MHC蛋白和杀伤细胞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DNA分析将患者与供体器官联系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受体自然杀伤细胞上KIR受体的DNA分析。通过这种方式,研究可以预测移植后“自我缺失”机制是否会被激活,帮助评估移植排斥的风险。
创新关键点
通过DNA分析联系患者于供体器官之间的差别,利用自然杀伤细胞的工作机制确定影响肾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
智能推荐
益生菌疗法可有效改善重度抑郁症及伴随的胃肠道紊乱
2022-07-02这项研究提供了三种益生菌联合治疗可以改善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共病胃肠道症状的证据。5-羟色胺能系统的调节是推动益生菌对大脑和肠道都有益的关键机制。这些发现为治疗抑郁症或其他“肠-脑轴”相关疾病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前景的疗法,但还需要更大规模人群的研究来进一步确定特定益生菌疗法的临床用药指导。
涉及学科涉及领域研究方向传感器+生物医学 | 利用新型“棉导电线”批量生产带有可穿戴传感器的服装
2022-09-25该研究利用一种棉基导电线纺成新型低成本传感器,并将其缝制到口罩中监测使用者呼吸,缝制到T恤上监测使用者心跳活动。该研究使得这种传感器可以大规模生产,它们已经可以无缝集成,甚至可能帮助诊断和监测未来的疾病治疗,同时也开创了新一代服装可穿戴设备。
涉及学科涉及领域研究方向研究发现肥胖及糖尿病新的致病基因OTUD3
2022-07-02涉及学科涉及领域研究方向有氧运动增强胰腺癌抗肿瘤免疫
2022-07-02该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重编程免疫系统,抑制胰腺癌肿瘤生长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力。该研究还揭示了运动产生的抗肿瘤和免疫激活作用对 IL-15 信号通路的依赖性。
涉及学科涉及领域研究方向